新聞稿
新聞稿。迪拜互聯網城,2022 年8 月8 日 – LBank交易所,全球數字資產交易平台,將於2022年8月9日上線Drive Crypto(DRIVECRYPTO)。 LBank交易所的所有用戶,DRIVECRYPTO/USDT 交易對將於2022年8月9日23:00(UTC+8)正式上線交易。
作為第一個使用Drive-to-Earn 概念和GameFi/SocialFi 元素開發的web3 移動應用程序, 驅動加密 (DRIVECRYPTO) 使用戶能夠在駕駛獨特且稀有的NFT 汽車的同時賺取加密貨幣。其原生代幣DRIVECRYPTO 將於2022 年8 月9 日23:00(UTC+8)在LBank 交易所上市,以進一步擴大其全球影響力,幫助其實現願景。
介紹 驅動加密
Drive Crypto 是第一個基於Drive-to-Earn 概念集GameFi/SocialFi 開發的web3 移動應用程序。它是圍繞大多數人的一項基本日常任務而構建的:使用車輛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這是第一個有效地將移動性和功能增益概念帶入生活的加密空間項目。
用戶以電動汽車和電力的形式為自己配備NFT,計算在駕駛車輛時行駛的每公里。通過此活動,用戶將獲得遊戲內貨幣,可在遊戲中使用或轉移到他們的錢包中。每輛NTF 車都是獨一無二且稀有的,因為它們只有一個版本,不會有兩個相同的版本,因此非常值得讚賞。
除了通過Drive-to-Earn 模式獲得獎金外,NFT 賽車還可以在賽車遊戲模式中與其他用戶進行速度與激情風格的比賽,贏得比賽后,前三名將能夠賺取DRIVECRYPTO 獎勵。所有NFT 車主都可以在第一個獨家和汽車唯一的市場NFT-DriveStore 上出售這些NFT。它的全球大使— 前indy 公式車手Alex Sperafico 在DriveStore 發布了他的NFT,並在幾分鐘內售罄。
Drive Crypto 還旨在為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做出貢獻,以滿足電動汽車充電的需求,因為Drive Crypto 的部分利潤將用於安裝電動汽車的物理充電站,從而通過發電來應對氣候變化碳信用。它超越了GameFi/SocialFi 項目,通過長期的web3 生態系統改變環境心態。 App drive to Earn的公開測試下載現已開始,用戶可以在DRIVECRYPTO網站上輕鬆找到它的信息。
關於DRIVECRYPTO 代幣
DRIVECRYPTO 是Drive Crypto 生態系統的原生代幣。基於BEP-20,其總供應量為10 億(即1,000,000,000)代幣,其中7% 用於私募,10% 用於公開發售,30% 用於Drive-to-Earn 獎勵, 12%充值站,2%優勢俱樂部,2%特別獎,12%分配給團隊,0.5%流動資金池,15%用於營銷,0.5 % 用於空投,5% 進入LP 儲備金,其餘4% 用於質押。
它對每筆交易總共徵稅10%,其中2.5% 用於額外流動性,2.5% 用於開發,2% 將用於每次購買的營銷,4% 將用於每次銷售,2 % 僅用於反映每次購買,其餘1% 將被燒毀,從而減少可用代幣的數量。代幣銷毀將持續到50% 的發行被銷毀(5 億代幣)。一旦達到這種燒傷,就不會發生進一步的燒傷。
DRIVECRYPTO代幣將於2022年8月9日23:00(UTC+8)在LBank交易所上市,屆時對Drive Crypto投資感興趣的投資者可以在LBank交易所輕鬆買賣DRIVECRYPTO代幣。 DRIVECRYPTO代幣在LBank交易所的上市,無疑將有助於其進一步拓展業務,吸引更多市場關注。
學習更多關於 DRIVECRYPTO 代幣:
官方網站: https://drivecrypto.io/en/
電報: https://t.me/drivecrypto_official
推特: https://twitter.com/drive_crypto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rivecrypto/
關於LBank 交易所
LBank交易所成立於2015年,是一個創新的全球各種加密資產交易平台。 LBank交易所為用戶提供安全的加密交易、專業的金融衍生品和專業的資產管理服務。它已成為最受歡迎和最受信任的加密貨幣交易平台之一,目前在全球210 多個地區擁有超過700 萬用戶。
立即開始交易: 銀行信息
社區和社交媒體:
l 電報
l 推特
l Facebook
l 領英
l YouTube
聯繫方式:
LBK區塊鏈有限公司
LBank交易所
這是新聞稿。讀者在採取與被推廣公司或其任何關聯公司或服務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應自行進行盡職調查。對於因使用或依賴新聞稿中提及的任何內容、商品或服務而造成或據稱造成或與之相關的任何損害或損失,Bitcoin.com 概不直接或間接負責。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Pixabay,Wiki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