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發表在 科學報告 新墨西哥大學的研究人員。
作者建議,不應將比特幣視為類似於“數字黃金”,而應將比特幣與牛肉、天然氣和原油等能源密集型產品進行比較。
“我們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比特幣開採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加可持續,”UNM 經濟學副教授Benjamin A. Jones 說。 “相反,我們的結果表明相反:隨著時間的推移,比特幣開採變得越來越臟,對氣候的破壞性也越來越大。 簡而言之,比特幣的環境足跡正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
2021 年12 月,比特幣的市值約為9600 億美元,在加密貨幣中約佔全球41% 的市場份額。雖然眾所周知是能源密集型的,但比特幣對氣候造成的損害程度尚不清楚。
Jones 及其同事Robert Berrens 和Andrew Goodkind 對2016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期間比特幣挖礦造成的氣候損害進行了經濟估計。他們報告說,2020 年比特幣挖礦使用了75.4 太瓦時(TWh) 的電力,高於奧地利(69.9 TWh) 的電力使用量或葡萄牙(48.4 TWh)。
“在全球範圍內,比特幣的開採或生產正在使用大量電力,主要來自煤炭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 這導致了大量的空氣污染和碳排放,對我們的全球氣候和我們的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瓊斯說。 “我們發現在2016 年至2021 年期間,比特幣對氣候的破壞性超過了單個比特幣的實際價值。 換句話說,在某些情況下,比特幣開採造成的氣候破壞超過了硬幣的價值。 從可持續性的角度來看,這非常令人不安。”
作者根據三個可持續性標準評估了比特幣的氣候損害:估計的氣候損害是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 比特幣的氣候損害是否超過市場價格; 以及與其他行業和商品相比,氣候損害在市場價格中所佔的份額如何。
他們發現CO2 比特幣採礦發電的等效排放量從2016 年的每枚硬幣0.9 噸增加到2021 年的每枚硬幣113 噸,增加了126 倍。計算表明,2021 年開采的每個比特幣產生了11,314 美元(USD) 的氣候損失,全球總計2016 年至2021 年間,損失超過120 億美元。損失在2020 年5 月達到硬幣價格的156% 的峰值,這表明比特幣市場每產生1 美元的市值,當月就導致1.56 美元的全球氣候損失。
“在整個數字稀缺商品類別中,我們的重點是那些依賴工作量證明(POW) 生產技術的加密貨幣,這些技術可能是高度能源密集型的,”Regents 經濟學教授Robert Berrens 說。 “在緩解氣候變化的更廣泛努力中,政策挑戰是為新興的去中心化行業創建治理機制,其中包括能源密集型POW 加密貨幣。 我們相信,這些努力將得到有關可能不可持續的氣候損害的可衡量的經驗信號的幫助,以貨幣計算。”
最後,作者將比特幣氣候損害與其他行業和產品的損害進行了比較,例如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能源發電、原油加工、農業肉類生產和貴金屬開採。 2016 年至2021 年間,比特幣的氣候損失平均佔其市值的35%。比特幣的這一份額略低於氣候損失佔天然氣發電(46%)和原油生產汽油( 41%),但高於牛肉生產(33%)和金礦開採(4%)。
作者得出結論,比特幣不符合他們評估的三個關鍵可持續性標準中的任何一個。如果沒有像最近對加密貨幣Ether 所做的那樣自願放棄工作證明挖礦,那麼可能需要潛在的監管來使比特幣挖礦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