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麻省理工學院和荷蘭中央銀行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單筆比特幣交易產生的電子垃圾數量相當於將兩部iPhone 扔進垃圾箱。
該研究發表在 科學直通車,估計整個比特幣網絡每年產生多達30.7 公噸的電子垃圾:與荷蘭這樣的國家產生的小型IT 和電信設備垃圾量相當。
據研究人員稱,去年,該網絡處理了1.125 億筆交易,這意味著每筆交易平均產生272 克電子垃圾(兩部iPhone 12 Mini 的重量)。
該研究估計,以2021 年初的峰值價格水平,比特幣採礦每年可以產生多達64.4 公噸的電子垃圾。
產生大量電子垃圾的原因是採礦——產生新比特幣的過程——使用專門的單用途計算機芯片,稱為專用集成電路(ASIC)。除了運行保護比特幣網絡的算法之外,這些沒有其他目的。
通常,每個ASIC 礦機都是為了挖掘特定的數字貨幣而構建的,這意味著比特幣ASIC 礦機只能挖掘比特幣。研究人員說,ASIC 大約每1.3 年就會過時,需要更換。
比特幣網絡中的所有參與礦工都相互競爭,以獲取為比特幣底層區塊鏈創建新區塊的獎勵。產生新區塊的機會與礦機在用於挖礦的總計算能力中所佔的份額成正比。
因此,高效的礦工必須不斷用更新的芯片替換他們的ASIC,這些芯片的效率足以讓挖礦獲利。每單位能量可以執行更多計算的機器被認為更有利可圖。
根據劍橋大學比特幣電力消耗指數,比特幣挖礦一年消耗約100 太瓦時,隨著比特幣價值的上升,消耗量也在增加。
根據最近的一份報告 彭博社,今年比特幣網絡消耗的總電量已經超過了2020 年大約67 太瓦時(TWh) 的消耗水平。預計到今年年底將消耗91TWh 的能源:與巴基斯坦一樣多。
這 採礦過程 無疑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2018 年,一個 報告 卡塔爾大學法律與發展中心助理教授喬恩·特魯比(Jon Truby) 甚至聲稱,未能降低此類技術的能源使用量可能會阻止一些國家履行《巴黎協定》規定的氣候變化義務。
該報告建議了新的稅收、收費或限制措施,以減少採用污染技術的用戶、礦工和採礦芯片製造商的需求,並提供激勵措施,鼓勵開發人員創建能源密集度較低或碳中和的區塊鏈。